發布時間:2018-08-12
據《人民日報》報道,近日在美國紐約召開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高級別政治論壇上,以庫布其為代表的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和經驗,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中國庫布其沙漠生態經濟模式是一把綠色“鑰匙”,實現了治沙與減貧的雙贏,適合全球推廣。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說,30年前,中國內蒙古庫布其沙漠號稱“死亡之海”,但今天,人們走進那片沙漠,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三分之一的沙漠變成綠洲,當地居民不僅種植固定流沙的特殊植被,還種植經濟林果、種藥材,搞起沙漠旅游,生活得到巨大改善。
庫布其沙漠分布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達拉特旗等地,總面積1.86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七大沙漠。20世紀80年代以前,這里還是寸草不生、風蝕沙埋的“死亡之海”。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沙區各族干部群眾努力下,庫布其沙漠區域生態資源逐步恢復,沙區經濟不斷發展,沙漠治理總面積已達到6460平方公里,涵養水源240多億立方米,創造生態財富5000多億元,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庫布其已經探索出一條“黨委政府政策性主導、企業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化創新”四輪驅動的沙漠治理模式,在治沙扶貧的道路上越走越有力、越走越深遠,成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主要實踐,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實現“生態、民生、經濟協同發展”的生動典范。
庫布其沙漠治理突顯“堅持治沙與治窮相結合,增綠與增收相統一”理念。這其中,發展沙漠旅游是重要一環。依托庫布其國家沙漠公園特有的自然風光和億利集團27年的生態建設成果,景區打造了“大漠星空、生態體育、野生動物、賽馬文化、冰雪世界”等旅游項目,開展了體驗、認知、教育式沙漠生態旅游,年接待旅客數十萬人次,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為沙漠地區旅游發展提供了有益探索和經驗。
從世界范圍看,沙漠旅游出現時間不長,其更多的是被劃歸到生態旅游或探險旅游范疇。通常認為,沙漠旅游作為生態旅游、特色旅游的組成部分,是指以沙漠地域和以沙漠為載體的事物、活動及周邊附屬資源等為吸引物,以獵奇、探險、環保、科考、求知等方面需求為目的而進行的一種富有很高情趣和刺激性的旅游活動。
眾所周知,旅游活動與自然、社會和文化環境等有著極其復雜的關聯。沙漠地區資源貧瘠、交通不便,農業土地稀少、生存壓力較大,發展旅游娛樂產業是有限的幾種選擇之一。尋找一條“節約自然資源、創造大量就業、改善居民福利、減輕社會貧困”的可持續綠色經濟之路,是沙漠地區發展的主要訴求。
沙漠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社區,都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無論是沙漠探險,還是沙漠觀光,都會為沙漠社區居民提供必要的謀生手段,旅游業能夠成為沙漠社區發展經濟、解決就業、促進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中東的迪拜、美國拉斯維加斯都是發展沙漠旅游的成功案例。由沙漠旅游觀光及其所帶動的會展、酒店、交通、娛樂、購物等構成的龐大綠色產業群,為這些地區創造了源源不斷的財富。
中國是世界上沙漠分布最多的國家之一,沙漠面積80.89萬平方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8.4%,僅次于澳大利亞和沙特阿拉伯,位列世界第三。目前,中國已建立了一批以沙漠為主題的旅游風景區,除了庫布其沙漠景區,還有阿拉善沙漠地質公園、沙坡頭景區以及鳴沙山、月牙泉等,但類似于迪拜和拉斯維加斯的國際知名沙漠旅游目的地城市尚未出現。
結合國內外沙漠旅游發展經驗,筆者認為,推進沙漠旅游發展,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明確定位。并非所有沙漠都適合開發旅游產業,應明確沙漠地區開發旅游必要的屬性:有吸引力的地質條件和適合的氣候特征、零散的植被分布、有地域代表性的大片可觀賞植物、車輛或徒步的可進入性、有原住民及特色社區文化、可供休息的綠洲、建立對沙漠環境進行保護的機制等。
二是打好基礎。明確荒漠區域的核心旅游吸引物,主要依靠政府投資完善基礎設施,解決旅游可進入性和水源等問題。
三是謀劃發展。以提高旅游景區知名度、美譽度為主要目標,加快旅游服務設施項目建設,吸引私人資本開始進入,逐漸擴大旅游接待規模,提高旅游服務質量。
四是重點推廣。持續提升景區知名度、美譽度,吸引更多觀光型游客,加快景區周邊城市接待能力、旅游娛樂資源建設,推進旅游景區向“大眾型”旅游景點過渡。
庫布其沙漠治理是世界治沙史的奇跡,也是中國沙漠旅游發展的典范。要借助這一品牌優勢,繼續加強沙漠旅游發展,打造中國沙漠生態旅游高地和生態沙漠旅游享譽世界的新名片。